此时,老王他们在山脚下艰难地调整着队伍。孩子们体力严重透支,有的已经坐在地上,实在走不动路。老王心急如焚,一边安慰着孩子们,一边和老陈商量对策。

就在这时,他们看到山上冲下来两队人,为首的负责人远远就喊道:“老王同志!我们来啦!”老王等人闻声,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

医护人员迅速围向孩子们,查看伤势、分发食物和水。后勤组则帮忙扶起孩子,用担架抬着伤势较重的孩子,大家齐心协力,朝着根据地走去。一路上,孩子们在悉心照料下,渐渐恢复了些精神,开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回到根据地后,孩子们被安置在温暖的营房里,吃饱喝足后,沉沉睡去。老王、老陈、老林和老李则被带到指挥所,与领导详细汇报昌平镇的战斗和撤离经过。

在听完老王等人的详细叙说后,根据地的领导面色凝重,深深意识到这个小孩的重要性远超想象。这个男孩所展现出的非凡能力与顽强意志,不仅是个人的英勇表现,更可能成为扭转当前战局、鼓舞全体抗日力量的关键因素。

领导当即决定,迅速向各地抗日聚集地发出紧急通报。通报中着重强调,要密切留意周边10岁左右的小男孩,详细描述了小男孩的大致特征以及他所穿着的衣物样式。同时,严令各聚集地加强对日军动向的侦查,日军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很可能会为了追捕张强而展开大规模行动,这对整个抗日局势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紧接着,领导又怀着郑重的心情,将张强的情况向最高领导汇报。在汇报中,领导条理清晰地讲述了老王跟获得情报昌平镇战斗的全过程,包括张强与日军交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抵挡众多日军的进攻,以及最后在绝境中爆发的惊人力量。同时,也阐述了日军对张强的重视程度,以及可能因此展开的一系列后续行动。

最高领导在听完汇报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随后,他目光坚定地指出,小男孩这样的英雄少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保护他,同时也要利用好他的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全体民众的抗日热情。最高领导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相互配合,加强情报共享,不仅要关注张强的下落,还要时刻警惕日军的一举一动,避免陷入日军的陷阱。并且指示,若发现小男孩,务必为他提供最周全的保护和最有力的支持,让他能够在未来的战斗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

汇报完后,领导独自坐在屋内,陷入了良久的沉思。那300个孩子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这些孩子在昌平镇的战火中死里逃生,如今虽然到了根据地,可他们的父母或许还在焦急地等待、痛苦地寻觅。

领导深知,必须想办法将这300个孩子送回父母身边,让破碎的家庭得以团圆。但在这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时刻,这谈何容易?

稍作思忖,领导便起身,快步朝着老王所在的住处走去。见到老王,领导开门见山地说道:“老王啊,咱们得合计合计,这300个孩子,得尽快送回他们父母身边。”

老王微微一怔,旋即重重地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地回应:“领导,我明白,这事儿太重要了。可现在外面到处都是日军,道路被封锁,危险重重,送孩子们回去,可不是件简单事儿啊。”

领导在屋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一边思索一边说:“咱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已经遭受了太多苦难。咱们作为革命队伍,得为他们排忧解难。”

老王沉思片刻,提议道:“要不咱们先联系各地的地下党组织,让他们帮忙打听孩子父母的下落,收集准确信息。有了详细地址,咱们再规划路线,安排护送队伍。”

领导眼前一亮,拍手称赞:“这个主意好!各地的地下党同志熟悉当地情况,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但这一路的安全保障,还得好好谋划。”

老王接着说:“咱们可以挑选一些经验丰富、身手矫健的同志组成护送队。同时,与沿途的抗日据点取得联系,让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援和掩护。”

领导深以为然,说道:“另外,出发前得给孩子们准备充足的食物,咱们得保证他们一路平安,顺利到家。”

两人又深入探讨了诸多细节,从如何应对日军的盘查,到万一遭遇危险时的应急预案。在昏暗的灯光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将这300个孩子平安送回父母身边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