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周,林轩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白天,他在工作台上搭建电路,调试代码;晚上,则对着电脑屏幕优化算法,绘制PCB(印刷电路板)的初步设计图。饿了就叫楼下茶餐厅的外卖,困了就在角落里支起一张行军床眯一会儿。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用现有的开发板和元器件,尽快搭建出一个能够运行他优化后的MP3解码算法,并能驱动LCD显示基本信息、播放存储在小容量Flash中音乐片段的演示原型(Demo)。

这绝非易事。1995年的开发工具远不如后世成熟,很多问题需要靠经验和反复试错来解决。MCU性能有限,内存紧张,他必须将每一行代码都优化到极致。

陈家俊那边,林轩通过大学同学辗转打听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地点——果然是在观塘附近的一家小型电子厂当工程师。

林轩没有贸然上门,而是先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的陈家俊声音略显木讷,对这个不太熟的师弟突然打来电话有些意外。林轩没有多寒暄,直接表明来意,说自己正在做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音频项目”,想请他这位技术高手帮忙看看,指点一下。

陈家俊显然对此兴趣不大,言语中有些推脱。林轩没有放弃,强调这个项目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算法和硬件实现思路,可能会颠覆现有的便携播放器格局。最后,他留下了自己“芯启科技”办公室的地址,邀请陈家俊有空过来看一眼,“绝对不会让他失望”。

挂了电话,林轩心里没底。技术宅通常有自己的骄傲,能不能打动他,就看Demo的成色了。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陈家俊竟然真的出现在了芯启科技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门口。他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工厂制服,背着一个旧帆布包,脸上带着好奇和一丝怀疑。

看到林轩和他面前工作台上那个用洞洞板搭建、线路飞得有些杂乱的“怪物”,陈家俊皱了皱眉。

林轩没有多解释,直接将原型通上电。随着他的操作,连接在原型上的一个普通耳机里,竟然真的传出了清晰流畅的音乐声!虽然只是短短几十秒的片段,而且音质谈不上Hi-Fi,但在1995年,能用如此简陋的、非专用芯片的设备播放压缩数字音频,这本身就足够令人震惊。

更让陈家俊惊讶的是林轩展示的解码效率——通过简单的调试接口,他看到MCU的资源占用率远低于他的预期。

“你是怎么做到的?”陈家俊的眼睛亮了起来,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林轩微微一笑,开始向他解释自己优化的定点解码算法思路,以及如何通过软硬件协同来降低系统负载。他没有丝毫保留,将核心的技术思想和盘托出。

陈家俊听得入了迷,不时提出关键问题,两人就着技术细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算法优化到硬件选型,从功耗控制到成本考量……陈家俊发现,眼前这个师弟对技术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远超他的想象,甚至比他厂里的总工还要厉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