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如一位老画家,用他那颤抖的金笔,在老杨家门前青石板上勾勒着斑驳的光影。那些被岁月磨得圆润的石头,此刻仿佛成了时光的切片,每一道裂痕都藏着故事。我蹲在门槛边,看着几株小草在石缝间倔强地生长,它们像极了村里那些默默无闻却坚韧不拔的生命。不远处,老母鸡带着小鸡们觅食,那叽叽喳喳的声音,是乡村最质朴的乐章。

李大婶,这位村里出了名的“操心婆”,此刻正攥着一叠衣物,站在自家门槛内。她的蓝布衫洗得发白,却洗不掉岁月的痕迹。几缕银丝在夕阳下闪烁,宛如她心中那些说不尽的故事。她望着老杨,那个正在修补旧木椅的男人,眼神里既有依赖又有担忧。老杨的手艺,是村里人公认的巧,每一锤下去,都像是在和岁月对话,那“砰砰”声,是古老的歌谣,也是生活的节奏。

“老杨啊,城里来的大老板,你可得留点心。”李大婶的声音,像是被风撕扯过的布条,带着几分颤抖。她的手,因为用力攥着衣物,指尖泛白,仿佛要把所有的担忧都捏碎在风中。

老杨停下手中的活,抬头望向李大婶,那双眼睛,像是深邃的井,藏着无数过往。“大妹子,咱这辈啥没经历过?洪水、旱灾、饥荒……哪次不是挺过来了?”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那尘土在夕阳下飞舞,像是金色的蝴蝶,带着岁月的重量。

“可这不一样,老杨。”李大婶的眉头紧锁,像是锁住了所有的不安,“城里人的心思,比咱这田埂上的草还密。”

老杨笑了,那笑容里,有历经沧桑的淡然,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咱们总得往前看,大妹子。机会就像那彩虹,转瞬即逝。不过,你放心吧,我会小心的,毕竟,这村子的根,还扎在咱心里呢。”

接下来的日子,老杨和村里的长辈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找到了在城里打工的老王,那个从小和老杨一起摸爬滚打的小伙伴。老王在城里混了多年,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经过一番打听,得知那位老板确实是个实诚人,做的是农产品加工,口碑不错。

老杨召集了村里的年轻人,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开了个会。那槐树,见证了村里几代人的成长,树干上刻满了岁月的年轮。“孩子们,这是个机会。”老杨的声音,像是从树根里传出来的,沉稳而有力,“咱们村的农产品,是老天爷赏的饭碗。可这饭碗,得咱们自己端稳。”

阿强,村里最机灵的小伙子,第一个发言:“杨叔,咱们不懂那些生意经,万一被人骗了咋办?”

“学!”老杨斩钉截铁地说,“咱们有手有脚,有脑子,怕啥?老板会派技术人员来,咱们跟着学,以后,咱们自己也能当老板!”

年轻人纷纷响应,那热情,像是夏日的雷雨,来得猛烈而直接。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都步入正轨时,村里却炸开了锅。一些老人担心,工厂建起来,会毁了村里的风水,污染了土地。老杨理解他们的担忧,毕竟,这片土地,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每一寸土,都浸透着汗水和泪水。

“老杨啊,这工厂一建,咱们这青山绿水,怕是保不住了。”张大爷的话,像是一根刺,扎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老杨连夜和老板沟通,老板拍着胸脯保证,会用最环保的技术,最严格的监测。为了让大家放心,老杨还带着村民们,去参观了其他采用同样技术的工厂。那工厂,花园似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和想象中的乌烟瘴气截然不同。

村民们的心,渐渐放了下来。工厂建起来了,村里的农产品,像是插上了翅膀,飞向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年轻人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老杨和李大婶,看着这一切,心里五味杂陈。他们知道,这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然而,新的问题,总是来得那么突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材料开始紧张,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老杨和村民们,再次聚集在老槐树下,商讨对策。

“咱们得抱团,得创新!”阿强提议,“咱们可以搞有机种植,搞品牌,让咱们的农产品,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

“对!”小虎附和道,“咱们还可以搞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体验咱们农村的慢生活!”

老杨听着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村子,未来可期。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事件,让整个村子陷入了沉思。城里的一家媒体,突然曝光了老板的工厂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虽然事后证明是误会,但村民们的心,却像是被风吹过的小草,摇曳不定。

老杨找到了老板,老板一脸无奈:“老杨,我理解你们的担忧。但咱们得相信科学,相信法律。咱们的环境监测报告,都是合格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