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请看,"张华站在中央展台,手持土制扩音筒讲解,"这种新材料不仅坚固耐用,更能塑造成任何形状。"他一挥手,工人立即演示将水泥浆倒入各种模具,转眼间就制出精美的栏杆柱头。

展会现场渐渐沸腾起来。原本打算露个脸就走的客商们,现在全都挤在各个展台前详细询问。山西来的晋商围着水泥管道模型激烈讨论:"若是用这个修水渠,再也不用担心渗漏了!"江南的园林匠人则对水泥假山赞不绝口:"这可比真石头容易造型多了!"

"黄兄啊黄兄!"周老板激动地拉着黄荣的手,"你这次可真是救了老哥一命!要是错过这等好东西,我那商行迟早要被淘汰啊!"

展会一角,几位客商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签订订单。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展销会,更是一场产业革命的序幕。谁先掌握这种新材料,谁就能在未来的商海中独占鳌头。而那些没有到场的人,注定要被这个崭新的时代远远抛在身后。

展销会开幕没几天,最先到场的客商们就彻底被水泥产品折服了。他们不仅自己抢着下单,还主动当起了张华的活广告。

南江府的周老板连夜派伙计快马加鞭送信,叮嘱老友一定要来看看;东州的李掌柜直接在信里画了水泥桌椅的图样,标注"此物必火";云州的孙老板更夸张,把样品图册抄录了十几份,分送给各地生意伙伴。

这些口耳相传的效果立竿见影。接下来的日子里,前来参观的客商一天比一天多。有收到信专程赶来的,有路过听说来看热闹的,还有不少是当地士绅带着家眷来开眼界的。展馆门口天天排起长队,黄荣不得不加派人手维持秩序。

展销会现场瞬间变成了一个繁忙的交易市场。各地客商生怕错失良机,纷纷围住张华要求签订契约。张华临时在展馆侧厅设立了签约处,却依然被挤得水泄不通。

"张东家,我们东州李家先订五千袋!"

"慢着!我们云州孙家要八千袋,现银支付!"

"南江周氏商行预定水泥砖十万块,这是定金!"

契约文书如雪片般飞来。从黄荣处借调来的几个账房先生从早到晚不停地记录,算盘珠子打得噼啪作响。最忙碌时,张华不得不将客商按地域分组,分批次洽谈。黄荣派来的十几个伙计专门负责维持秩序,给等待的客商端茶递水。

契约内容五花八门:有单纯采购散装水泥的,有订购整套预制构件的,还有要求定制特殊工艺品的。云州一位园林主人甚至直接订制了全套水泥假山景观,光这一单就价值两万两白银。

到了第六天,订单总量已经突破十五万两。张华不得不宣布暂停接收新订单,因为现有产能已经排到一年半以后。这个决定反而刺激了更多客商加价抢购,到展销会闭幕时,订单总额定格在二十二万八千两。

县衙的税吏闻讯赶来,在展馆门口设了临时征税点。看着一箱箱白银被贴上税封,主簿赵大人笑得合不拢嘴:"大良乡水泥商行真乃我县纳税楷模啊!"

夜深人静时,黄荣在账房内核算利润。扣除原料、人工和运输等成本,净利润竟高达五成有余。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堆积如山的契约文书,嘴角扬起一抹笑意,心中对张华的评价更上一层楼。这些订单不仅意味着巨额财富,更代表着张华的水泥产业正式打开了全国市场。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