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养的花也能绽放(上)
胡攀娇站在狭小的出租屋厨房里,盯着水龙头里滴落的最后一滴水,叹了口气。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停水了,房东总说管道老化需要维修,可每次收了维修费后问题依旧。她拿起塑料桶,准备去楼下公用水龙头接水。
"妈妈,我的数学作业不会做。"七岁的女儿周小雅揉着眼睛走进厨房,手里拿着练习册。
胡攀娇放下桶,蹲下身与女儿平视:"等爸爸回来教你,妈妈现在要去接水。"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小雅撅着嘴问。
胡攀娇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晚上九点半,丈夫周志强应该快结束第二份工作了。自从他们从老家来到这座城市打工,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可存款连个厕所都买不起。同龄人要么买了房,要么开上了十几万的车,而他们连几万块的存款都没有。
"快了,宝贝。"她摸了摸女儿的头,心里一阵酸楚。
接完水上楼时,胡攀娇在楼梯间遇到了邻居李姐。李姐上下打量着她手里沉重的水桶,啧啧两声:"小胡啊,你们家志强那么拼命干活,怎么还让你们娘俩过这种日子?我儿子才工作五年,去年就买了辆十五万的车呢。"
胡攀娇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李姐慢走。"然后加快脚步上楼,关上门后,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
晚上十一点,周志强终于回来了。他轻手轻脚地进门,身上还带着工厂机油的刺鼻味道。胡攀娇从厨房端出热了三次的饭菜,看着丈夫狼吞虎咽的样子,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今天小雅的补习班老师又催学费了。"胡攀娇小声说。
周志强的手顿了一下,继续扒饭:"多少钱?"
"三千八,这学期的。"
"怎么又涨价了?"周志强放下筷子,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上个月不是刚交了两千多吗?"
"那是英语班的,这是数学思维班的。"胡攀娇解释道,"老师说小雅很有天赋,不加把劲可惜了。"
周志强沉默了一会儿:"攀娇,咱们能不能...先停一个班?我算过了,光小雅的教育支出就占了我工资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房租、生活费、银行的利息..."
"不行!"胡攀娇突然提高了声音,"你知道现在竞争多激烈吗?小雅班上的孩子哪个不是报三四个班?我们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
"可我们真的负担不起啊!"周志强也提高了声音,"我一天干十五个小时,连生病都不敢,这样下去我会垮的!"
"那你说怎么办?难道让小雅输在起跑线上?"胡攀娇的眼泪又涌了出来。
周志强重重地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钞票:"这是今天的工钱,你先拿着。我再想想办法。"
胡攀娇数了数,只有四百多块。她抬头看着丈夫黝黑的脸庞和过早出现的白发,突然感到一阵愧疚。这个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每天早出晚归,却依然撑不起这个家。
第二天一早,胡攀娇送小雅去学校后,接到了老家婆婆王红云打来的电话。
"攀娇啊,我听说你们又为钱吵架了?"婆婆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带着浓浓的乡音。
胡攀娇鼻子一酸:"妈,我们太难了..."
"我明天坐车来城里看看你们。"婆婆干脆地说,"顺便带点家里的菜和鸡蛋。"
胡攀娇想拒绝,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也许婆婆来了能帮忙照看小雅,她可以去找份临时工?
婆婆王红云来的那天,胡攀娇特意去车站接她。六十五岁的老人背着一个大编织袋,手里还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塑料袋,精神矍铄地走出车站。
"妈,您带这么多东西干嘛?"胡攀娇连忙上前接过。
"自家种的菜,养的鸡下的蛋,比城里买的强。"婆婆拍拍身上的尘土,"小雅呢?"
"在学校,下午有英语补习班。"
婆婆皱了皱眉:"这么小的孩子,上这么多课不累吗?"
胡攀娇没接话。回到家后,婆婆里里外外看了一遍,最后坐在吱呀作响的沙发上叹了口气:"你们这日子过得...志强呢?"
"他白天在工地,晚上去物流公司分拣快递。"胡攀娇给婆婆倒了杯水。
"这不是要人命吗?"婆婆拍了下大腿,"你们这样不行,得想个法子。"
晚上,全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饭。婆婆做了几个家乡菜,小雅吃得津津有味。饭后,婆婆突然宣布:"我决定了,留下来帮你们带小雅。攀娇去找个工作,多少能补贴家用。"
胡攀娇和周志强面面相觑。
"妈,您年纪大了..."周志强犹豫道。
"我身体好着呢!"婆婆瞪了儿子一眼,"再说乡下孩子哪个不是我这样带大的?攀娇有文化,出去挣得不比你少。"
胡攀娇心里一动。她大专毕业,结婚前做过文员,确实比做体力活的丈夫更有优势。
"那小雅的补习班..."胡攀娇迟疑地问。
"什么补习班!"婆婆一挥手,"我看了那些教材,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学的东西吗?我教不了?"
"可是妈,现在竞争激烈..."
"竞争?"婆婆打断她,"我教出的儿子没上过一天补习班,不也考上大学了?孩子最重要的是品德和习惯,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课!"
周志强低头不语,胡攀娇却红了眼眶:"妈,您不懂,现在不一样了..."
"有什么不一样?"婆婆拉过小雅,"来,奶奶考考你。三加七等于几?"
"十!"小雅立刻回答。
"看,这不是会吗?"婆婆得意地说,"攀娇,你明天就去找工作,小雅交给我。"
那天晚上,胡攀娇辗转难眠。她想起白天在小区门口看到的招聘广告——附近服装厂招质检员,月薪三千五加提成。这个数字让她心动,几乎相当于丈夫一份工作的收入。
第二天一早,她鼓起勇气去了服装厂。面试出奇地顺利,主管看中她曾经做过文员的经历,当场决定录用她。
"明天就能来上班吗?"主管问。
胡攀娇点点头,心里既兴奋又忐忑。回家的路上,她路过小雅的学校,看到操场上奔跑的孩子,突然有些恍惚。七年了,她第一次要离开女儿去工作。
婆婆得知她找到工作后很高兴:"这就对了!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能全靠男人。"
胡攀娇却忧心忡忡:"妈,小雅的英语班已经交了下个月的学费..."
"退了!"婆婆斩钉截铁,"我打听过了,能退八成。这笔钱够家里一个月菜钱了。"
胡攀娇还想争辩,婆婆已经拿出了一本旧书:"这是我带来的,志强小时候用的识字课本。从明天开始,我按这个教小雅。"
那是一本泛黄的《幼儿识字》,封面上还有周志强小时候歪歪扭扭写的名字。胡攀娇翻开书页,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婆婆当年批改的痕迹。
"您真的能行吗?"胡攀娇小声问。
婆婆拍拍胸脯:"放心,我教过的孩子,没一个差的。"
就这样,胡攀娇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第一天上班,她站在嘈杂的车间里,看着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的衣物,感到一阵眩晕。她的工作是检查成品质量,找出瑕疵品。这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一天下来,她的眼睛酸痛不已。
下班回家时已是晚上七点。推开家门,她闻到了久违的饭菜香。婆婆在厨房忙碌,小雅坐在桌前认真地写字。
"妈妈!"小雅看到她,立刻跑过来,"奶奶今天教我背诗了!"
胡攀娇疲惫地蹲下身:"什么诗呀?"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小雅摇头晃脑地背诵,发音标准,节奏准确。
胡攀娇惊讶地看向婆婆,后者得意地眨眨眼:"怎么样?不比那些补习班差吧?"
晚饭后,婆婆拿出一个小本子:"攀娇,这是今天的开支。菜市场晚市买的打折菜,比早上便宜三成;小雅的旧作业本反面还能用;我把阳台收拾出来种了点葱蒜..."
胡攀娇翻看着账本,每一笔都精打细算。她突然意识到,婆婆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一种她从未想过的生活方式。
晚上,周志强难得早归。看到妻子疲惫的样子,他心疼地说:"太累就别干了。"
胡攀娇摇摇头:"不,我要继续。今天主管说如果我学会操作缝纫机,工资还能涨。"
周志强握住她的手:"可你这样太辛苦了。"
"比起你每天干十五个小时,我这算什么?"胡攀娇苦笑,"妈说得对,我们应该一起努力。"
第二天是周末,胡攀娇难得休息。她本想睡个懒觉,却被小雅兴奋的声音吵醒:"妈妈!奶奶说要带我们去公园!"
公园是免费的市民公园,婆婆带了自家煮的鸡蛋和馒头当午餐。小雅在草地上奔跑,和几个同样来自打工家庭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攀娇,你看。"婆婆指着远处一群穿着漂亮裙子、拿着昂贵玩具的孩子,"那些孩子肯定上了不少补习班,可他们笑得有小雅开心吗?"
胡攀娇看着女儿红扑扑的脸蛋和明亮的眼睛,突然有些动摇。也许婆婆是对的?也许快乐和成长不一定需要花那么多钱?
回家的路上,小雅一手拉着妈妈,一手拉着奶奶,蹦蹦跳跳地说着今天的见闻。胡攀娇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
晚上,她拿出计算器,算了一笔账:如果退掉小雅所有的补习班,加上她打工的收入,家里每月能多出近四千元。这笔钱可以还掉一部分债务,还能存下一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