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吗?在过去,村里只要有人去当兵,整个村里的人都出来相送。”

“为什么?”

温婉顿了顿,目光扫过前排抹着眼泪的新兵母亲,继续道:“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一去,可能是生离,也可能是死别。

战场上的枪炮不长眼,家里的老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口,手里攥着还带着体温的干粮,嘴里念叨着‘平安回来’,可谁也不敢打包票。”

她转身指向大屏幕,画面切换成泛黄的老照片:背着行囊的青年站在土路上,身后是密密麻麻的乡亲。

“这张照片拍于1942年,照片里的少年叫章立国,当时他才17岁。出发那天,全村人凑了28个鸡蛋、半袋小米,把家里最厚实的棉袄给他裹在身上。后来他跟着部队打了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整整十二年没回过家。”

场馆里一片寂静,只有温婉清亮的声音在回荡。

“大家知道吗?河洛地区抗战时期参军的青年,平均年龄不到20岁。他们有的连枪都没摸过,有的甚至不知道战场有多残酷,但只要村里的老族长敲响得胜鼓,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放下锄头,扛起钢枪。”

“为什么?”她提高声音,眼中泛起泪光,“因为他们明白,国破则家亡!只有守住了国家,才能护住家里的老母亲、兄弟姐妹,才能让村里的庄稼年年丰收,才能让孩子们平安长大。”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采访视频,白发苍苍的老兵颤抖着讲述:“我永远记得离开那天,我娘把家里唯一的银镯子塞给我,说‘儿啊,镯子卖了能换口饭吃’。可我到死都没舍得卖,这镯子上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比命还珍贵。”

“今天,我们的战士不用再穿着草鞋翻雪山,不用再啃着树皮打鬼子。”温婉哽咽着,“但大家看!”她指向新兵方阵,“他们依然选择离开温暖的家,走进艰苦的军营。他们依然愿意把青春献给祖国,把热血洒在边疆。”

场馆穹顶突然飘下金色亮片,宛如战火中的星光。

“这就是传承!”温婉举起话筒,声音响彻全场,“得胜鼓从隋末的战场,敲到了今天的晚会现场;从保家卫国的誓言,敲成了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村里送兵的传统变了形式,但那份对家国的忠诚、对和平的守护,永远不会变!”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新兵们齐刷刷敬礼,老军人们站得笔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舞台两侧的大屏幕同步播放着全国各地送兵的画面——高铁站台前父母的拥抱、校门口学弟学妹的鲜花、社区居民连夜包的饺子,每一幅画面都在诉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怀永远滚烫。

温婉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像是沉入历史的深潭:“你们知道吗?此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战火依然在燃烧。”

大屏幕上的画面骤然切换,硝烟弥漫的街道、啼哭的孩童、废墟中支离破碎的家——那些真实的苦难画面,与场馆外璀璨的灯火形成刺目的对比。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她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震颤,“我们的这份和平安宁,是无数军人用血肉之躯换来的。”

舞台灯光突然暗了下来,一束追光灯打在大屏幕上。

画面里,一位年轻战士在雪域高原站岗,睫毛上结满冰霜,军大衣被狂风撕扯得猎猎作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