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的监税、管事太监刘章,也是个能任事的,以当年矿税为押物,修路、平整土地、清淤河道、建造房屋都是同步进行的。

内帑出钱,跟京师各库之间协调了一批粮食,西山脚下,直接就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除了西山矿工之外,处于青黄不接之中的运煤青壮,也成了工地上的主力,管饭在这年月,可比干活给工钱都要抢手。

干活的人多了,西山脚下一日一变也不是虚话,等朱厚照隔了几天带人再次来到西山脚下,这里已经隐有小镇模样了。

再来西山,朱厚照这边重生后的第一笔买卖也有了目标,那就是制造蜂窝煤跟陶土煤炉。

制造蜂窝煤的煤球机,朱厚照让宫内造办处的匠人用铜材打造了十几个,这玩意儿的技术简单,无非就是一个手压脱模板的巧思而已。

跟以后的蜂窝煤不同,朱厚照做的蜂窝煤尺寸只有原本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高度,这差不多就是预估之中,京师小户人家做好一顿饭的用煤量了。

因为接下来就是夏季了,小冰河时代模糊了冬春之别,在炎炎夏日推广取暖用的煤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没有铁皮作为煤炉外皮,如今的制陶技术就是替代,以陶筒为壳,再加黄泥为炉体,简易的蜂窝煤炉就有了。

烟筒一样也是陶土所制,其导热性虽说不佳,但也能将就用不是?

朱厚照这次过来,就是为了建造窑口准备烧陶。

与他想象之中,大明百姓多用瓷碗铁锅不同,如今大明百姓日用,陶锅、简单挂黄釉的土碗、土盆才是大宗。

而朱厚照在西山的窑口,也跟遍布大明各地的土陶窑口一样,除了烧制简易陶炉之外,还要烧制配套的陶锅,以及捎带手的土碗、土盆。

这次过来,朱厚照也随军带了釉料,西山的煤、土不缺,虽说烧陶赚不了多少钱,但蜂窝煤将来指定是赚钱的大买卖。

赚钱与否,对朱厚照而言也没什么,改变大明百姓在燃料上的惯性,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结果。

薪柴炭火钱,在大明的整个财政支出中,也是占了相当比例的。

用不着什么统计数据,仅是宫内的一个惜薪司的‘惜’字就可以证明,大明朝廷在炭薪方面的支出绝对不小。

此外,以煤代柴炭,对解放劳动力也是有极大好处的,伐木烧炭南山中,其中所用人力物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而且不管是柴薪还是木炭,都不是大明普通人家能敞开使用的。

京畿周围寸草不生,也不知耗用了大明百姓多少人力?

挤出本就不多的人力,用于挖煤炼炭、烧制陶器、清淤河道、开荒种田,才是一个正经皇帝该倡导的正经事。

这种事儿虽说在朝臣眼中不正经,但对朱厚照而言,却是再正经不过的了。

西山这边百工聚生意兴,就是朱厚照在大明踏出的实务第一步,正德大帝之路,他要从蜂窝煤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迈出去……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