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编辑部。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文章投递到这里,投稿人热切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过稿,然后刊登在大名鼎鼎的《Nature》杂志上。
不过《Nature》的定位是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刊载内容是各个科学领域中独具创新性、重要性的研究,再或者是一些权威、有见地的新闻和对科技发展独到的见解。
总之在上面发表过一篇文章,那么基本可以被称为“小牛”。
如果可以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那么则是妥妥的“大牛”之姿。
正因为如此,《Nature》编辑部的审稿极为严格,除了极尽苛责的初级审查,还有行业中最专业的同行评审。
文章投递后,初审编辑会进行初步审查,查看文章是否符合发表条件,这一步就会卡掉很多人。
别看初审编辑不是行业大牛,但他们看过的文章数不胜数。
哪怕是不熟悉的领域,也能根据选题、摘要和论述过程,迅速找到一些关键之处。
一般的专家、学者想在《Nature》上水文章,大概率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过了初审后,文章便会分给相应领域的编辑,他们的专业水平更高,可以对文章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确认这是否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经历第二关后,领域编辑会要求至少两位专家进行再度评审,更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结果,这一步便是同行评审。
被邀请者无一例外都是行业大牛,任职于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在业余时间处理评审工作。
当然,他们有权利拒绝评审邀请,毕竟杂志不给他们发工资。
但大多数人不是特别忙时都会接受邀请,一来可以接触一些同行的前沿研究,二来可以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进步,何乐而不为?
同行评审结束后,结果会反馈给领域编辑,领域编辑根据反馈决定文章是否发表。
无论是籍籍无名的学生还是远近闻名的大牛,每个人的文章都会按照流程进行,韦长星的文章也不例外。
“京海大学?埃迪,你听过这个大学吗?”盖伊转头看向隔壁工位的埃迪。
埃迪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仰起头默默念叨两遍,在脑海里极力检索着信息。
“Jinghai University?好奇怪的拼写,这应该是龙国的大学,但我确实没有听说过,应该不怎么出名。怎么了?为什么这么问?”埃迪摇摇头,疑惑地看向盖伊。
“你快来看看这里的文章!Changxing Wei、Jiangbo Bai,这些人我从来没听说过!”盖伊指着电脑屏幕,一脸不可思议地喊道。
“大惊小怪什么?我们的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不是发表只有名人才能发表。只论质量不论人,今天早会才强调过。”埃迪一本正经地教育着盖伊。
“可是...这...”
盖伊急不可耐,不知道如何形容。
“算了算了,我来看看吧。”埃迪两腿一蹬,从旁边划过来,“《原子碳薄膜中的电场效应》,这个题目有点意思,我先大致浏览一遍。”
盖伊点点头,跟着埃迪再看一遍文章。
起初埃迪看得很快,一目十行地扫了几眼小标题便往下划,但看到一半后又重新翻了回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