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道精心设计过的平衡在正统年间被明英宗朱祁镇打破。

土木之变后,一方面,京营主力全军覆没,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足够的军队并形成一定的战斗力来保卫京师,朝廷不得不开了募兵制的口子。而在看到募兵制的优点之后,这项制度的推广使用也就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由于英宗本人的原因,皇帝对京营的影响力日渐减弱,渐渐的导致京营变成了皇帝、勋戚、文臣三方角力的场所,这是后话。

到了万历朝,募兵制已经走向高峰,并涌现出一批依赖募兵制获取兵员的名将。如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乃至李成梁的所谓“辽东铁骑”,无一不是募兵制的产物。

但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募兵制的弊端也暴露无遗。那就是巨大的开销。要知道,募兵制下,平均一个士兵耗费的粮饷,抵得上卫所制的一二十名士兵。

考虑到明朝的财政收支情况和国土面积,这项制度根本就不存在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

所以权衡之下,朝廷上的大人们最终选择了维持卫所制。

而卫所制能被朱元璋选中并在大明推广使用三百多年,自然是有它的非凡之处。

其优点就在于用极少的财政支出就能支撑起大量的军队。但坏就坏在,老朱把军户搞成了世袭制,也就是说,你爹是军人,你生下来就注定是军人,跑也跑不掉。

明初一直到仁宗时,武将勋臣们地位都不低,连带着武职的含金量也相当之高,当兵是实打实的荣耀,又有屯田的保障,所以能够被编入军户吃皇粮也算是一件好事。但时过境迁,随着武将勋臣们的地位一天天被文臣们压制,尤其是随着国家财政的渐渐崩溃朽烂,粮饷没办法按时足量发放的时候,军户们就倒了血霉了。

而雪上加霜的事情在于,随着吏治的崩坏,军官们纷纷霸占卫所的屯田,当起了大地主。普通军户们不但要当兵,承担军事义务,同时还要给长官当佃农和长工。

如果是农户,还可以向州府衙门伸冤,让那些读书人出面讨回一点公道,但军户是军人,根本没有这个权力,只能含垢忍辱、苟且偷生。

除此之外,万历以来,先是万历三大征,打日本、打播州、打宁夏,尔后是万历末年的萨尔浒之战,再到天启年间奢安之乱,以及最终终结了大明王朝统治、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明末农民战争。七十多年来的连绵征战,当兵的九死一生,还得自备干粮,抚恤和军饷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长此以往,愿意当军户的人越来越少,逃籍的越来越多。

逃籍的多了,当兵的自然就少了。若是平常还好,反正粮饷是按照士兵的人头数发放,军士越少,军官们能上下其手的空间也就越多。如果有上级来检阅,军官们便会联系泼皮流氓等“临时工”来充数,等上级一走,这些“兵”自然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玩法,太平年代糊弄个得过且过自然是没有问题,可一旦发生战事,军队要出征,这就出了大事了。

明面上的一万军户,实际可能也就五千丁,能出动的保不齐也就三千人,这三千人里面能保证基本战斗力的可能也就七八百人。

所谓数十万大军,尽皆是这种情况,那还打个什么仗!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