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钟会拜帅

魏景元4年263年8月,伐蜀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停当。司马昭在洛阳举行誓师大会,检阅军容,犒赏三军,随即带着小皇帝,亲自率百官送钟会大军出发。

司马昭身边官员围绕,将士簇拥,曹奐的车驾就孤零零的停在后面,人们似乎忘记了皇帝的存在。

这个魏国第3位少帝,比起前两任更像傀儡。但他有些小聪明,心态平和,很识相,明白“彼可立我,也可废我”的道理,故对司马昭之议无不照准。

皇帝识相,却还有臣子不识相。

将军邓敦原是明帝曹睿的禁军将领,对曹魏深有感情。见司马昭弑君擅权,隐隐有侵凌帝位之意,十分不满,此时头脑一热,正色反对说:

“姜维用兵颇得诸葛亮真传,我军历任西北统帅,皆无奈其何,致使连年来折伤我将士无数。守御尚且难保,岂能深入险山恶水之地,自取祸乱?此征非明智之举啊!”

司马昭本就恨邓敦不服拉拢,正好借机杀鸡儆猴,给那些尚在保曹与保司马之间徘徊的朝臣们一个警告,当下狞笑道:

“吾兴仁义之师,罚无道之主,天下人欢呼鼓掌犹恐不及,你竟敢恶毒赌咒,长敌人威风,而灭我军志气,当真是活得不耐烦了!”怒吼一声:

“来呀,推出斩了,将他人头祭旗!”

邓敦脸色剧变,原以为拼着自己官职保不住,也让天下人知道,国家还有忠臣,想不到司马昭毫不犹豫就敢杀人!他心中气恨已极,脱口大骂:

“欺君谋国逆贼!你死后必遭天谴,子孙后代不得好死!……”

司马昭暴怒,连连高喊:

“快斩!快斩!……”

武士上前抓住邓敦,推搡着出去,须臾将血淋淋一颗首级呈上。文武百官皆大惊失色,曹奂更是心头突突乱跳。

司马昭厉声道:

“吾为一统天下,列万世之基业,追秦皇、汉高之伟功,不惜以身家性命献于皇天后土。诸君与我同心者,当共享富贵,敢逆吾意者,以邓敦为榜样!”

群臣齐齐下拜:

“大将军英明!臣等唯大将军之命是从……”

丽日和风下,刀矛如林,军旗如海。

钟会的银盔银甲在太阳光下闪闪发亮。他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披着白色的战袍,衬着白皙的肤色,更显得潇洒脱俗,飘飘有出尘之态。

他的身后是一群虎精龙猛的将领,个个精神抖擞。

其中一个人引起了司马昭的注意,因为他虽然身材魁梧,目露精光,却脸上皱纹纵横,须发黑白掺杂,年龄显然大于别人。

“宿将吾都认识,此人却从未见过。何以偌大年龄还要出征?”

“此乃庞会将军。”钟会回答。

“哦,听说他一直有病在身,何必随军远征?”

“庞将军多次坚请,我不忍拒绝啊。”

庞会在马上抱拳:

“吾父死于关羽匹夫之手,43年了,末将不敢稍忘!关羽虽死,其子孙尚在,今日王师伐蜀,直捣贼巢,总算盼到这一天,如能为父报仇,即使捐躯疆场,也算不了什么,何论区区微恙!”

“壮哉,庞将军!”司马昭大声赞了一句。

钟会向司马昭一拱手:

“大将军与陛下请回。等待未将的胜利消息吧!”

又向送行重臣团团作个揖:

“各位,就此别过!”

右手一挥,大声命令:

“出发!”

于是马嘶人动,脚步铿锵,威武的洪流向前滚滚而去。

观望的人群中,太尉王祥艳羡的叹道:

“钟会神采飞扬,秀外慧中,身为书生,却手握十万大军,膺灭蜀之大任,人生至此,方不枉功名二字啊!”

他身旁的相国参军刘寔笑道:

“福兮祸所依,伴随功名的是什么?就难说了……”

王祥奇怪的看了刘寔一眼,“这是何意?……你说钟会、邓艾能平蜀否?”

“平蜀必矣。只是恐怕两人难以回来了。”

“为什么?”周围几个人都忙不迭的问,刘寔却摇摇头,笑而不答。

与此同时,司马昭若有所思的望着钟会远去的背影,久久没有动弹。他的脑海里呈现出前些天,西曹掾邵悌和他的一段对话。

“钟会此人心高气傲,有其父钟繇之才而无其诚。如今独掌大权,统帅10多万精兵远征,而他至今未娶妻,没有一个子弟在朝中作为人质牵制……这,这可靠吗?属下斗胆设论:倘使灭蜀后,蜀人推其自立,将何以处之?……

“明公还是另派老成将领前去,比如司马望等等,比较稳妥些吧?……”

“此事我已熟思之,君可无忧。”

司马昭笑道:

“国之良将,以钟会、邓艾为翘楚,尤其钟会,吾兄曾称为王佐之才,臣僚也比喻为张良。不用他们用谁?……伐蜀不难,难在统帅人选不易甄选。

“众人皆谓蜀不可伐,就连邓艾也几番上表陈述,蜀汉尚无祸乱之机可乘,应再观望。唯有钟会与我意见相同,而且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对征伐中扎寨、囤粮、进攻、防守等等,都谋划得十分周密详尽,因此派他伐蜀,吾料必定成功……

“至于灭蜀之后,钟会如逊功不骄,我将来当裂土以封。一旦正如你所担心的那样,我也料其不能如愿。

“所谓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士难以图存,蜀人惊恐胆怯,钟会何以能依靠他们作乱?中原之兵急于还乡,谁肯依附谋叛?……钟会聪明些,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倘利令智昏,生出异志,必然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明公胆策过人,计出万全,观人如剖肌见骨,如洞中观火,属下佩服!”书包shuba100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