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山泉广告,

写得很形象生动:

我们并不生产水,

我们实际只不过,

是大自然搬运工。

我受此启发领悟:

我并不生产文字,

我是文字搬运工。

有时我踌躇满志,

相信自己的语感,

好得简直没天理。

但是也有些时候,

因为我贪心觊觎,

自己不该想的事,

写乱七八糟东西

所以别人会觉得,

我就是个神经病。

何况现在经常写,

领导的讲话文稿,

常借鉴别人东西。

下面我来说一说,

自己写文章过程。

有一次和外单位,

办公室人员聚会,

聊到写稿子的事,

有人酒后吐真言:

“每次给领导写稿,

都是先上网搜索,

改头换面硬拼凑

同时心里虚得很,

感觉像干了什么,

见不得人的坏事。

你们是什么情况?

真是自己写的吗?”

大家都会心一笑:

“我们不生产文字,

也都是抄来抄去!”

我也接过了话头,

表明自己的观点:

“写办公室的文稿,

不可能也不应当,

每个字都自己写

就应该抄来抄去,

这没啥好脸红的。

我姥爷曾是校长,

是有名的笔杆子。

在儿时的记忆里,

我常住在姥爷家,

见他下班回家后,

经常拿一把剪刀,

把报上的豆腐块,

工工整整裁下来,

结结实实黏本上。

常常不到两个月,

一个厚厚的本子,

就贴得密密麻麻。

这是他写作宝典,

一到摇笔杆时候,

他总拿出来翻翻。”

有句话流传甚广:

“天下文章一大抄,

就看会抄不会抄。”

我不觉得是贬义。

当然抄不是照搬,

是学习揣摩借鉴,

本就是写作要义,

是进步诀窍所在。

试举一例来说明,

主席诗词有句子: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化用宋人石曼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石曼卿也非原创,

是抄自唐人李贺: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句好诗竟可以,

经过了两次转手。

后二者也很成功,

竟可以自开生面,

各有自己的新意

当然算不得抄袭,

或者说是微创新?

鲁迅的狂人日记,

曹禺的话剧雷雨,

细究之下也都有,

俄罗斯作品影子

莫言等人的,

又深受马尔克斯,

西方作家的影响。

这样的作家作品,

甚至可说贯穿了,

大半中国文学史。

伟人作家尚如此,

办公室的同志们,

想要写出好文章,

怎能不注意借鉴?

尤其是现在社会,

各单位交往频繁,

活动是林林总总,

文稿要花样频出。

昨天可能还在写,

宿舍管理的方案

今天就要写一篇,

安全建设发言稿

明天可能又要写,

升旗仪式的讲话。

在诸多领域专业,

之间要腾挪变换,

没有自己资料库,

没有材料的储备,

肯定会抓耳挠腮,

只能是疲于应付。

人脑子容量有限,

看过的东西不能,

都装得下记得住,

如果是漫不经心,

看过了随手就丢,

肯定是毫无增益。

司马迁写出史记,

一个重要因素是,

司马迁的家族里,

好几辈担任史官,

他父亲是太史令,

他后来也当史官,

这就使他比别人,

有了更多的机会,

有了更好的条件,

去阅读积累史料。

司马迁还曾当过,

汉武帝的侍从官,

有机会跟随皇帝,

巡行各地的州郡,

他还奉命到巴蜀,

昆明一带视察过,

这又给他提供了,

实地考察的机会。

于是他从传说中,

黄帝的时代开始,

写到汉武帝为止,

这段三千年历史,

写成五十二万字,

伟大的著作史记。

办公室同志一样,

写出东西的关键,

并不在妙笔生花,

更在于处处留心,

时时要注意积累。

那么该如何建立,

自己的资料库呢?

让自己精准地“抄”,

“抄”出好东西来呢?

第一是大杂烩法:

这也是一些懒人,

最喜欢用的办法。

也不用去管什么,

主题类别或领域,

是句子还是词语,

是观点还是语言,

甚至都不用多想,

能派上什么用场。

先建好一个文档,

看到中意的文字,

直接粘贴就行了。

在人民网上看到,

有论坛标题不错,

就立刻复制进去

手一动又翻到了,

有几个句子很美,

也同样复制进去

逛新华网的时候,

看到有一组今年,

高中教育的数据,

很全面复制进去

还有些名人名言,

谚语或精辟论述,

新鲜形象的提法,

凡是值得留下的,

他就都粘贴进去,

以防备不时之需。

大杂烩法看着乱,

用起来并不复杂,

需要时只需一搜

或者写文章之前,

翻看一下找灵感,

会给你很大启发。

第二是分类存储。

其实说白了就是,

大杂烩的精细版。

你的资料库可以,

按照主题来分类:

农业的或工业的,

环保的或民生的,

经济教育或社会,

医疗就业或科技。

也可按类型来分:

主席讲话或政策,

名言古语排比句,

俚语俗话或成语。

每类用一个文档,

查找起来更容易。

当然建库的时候,

也就要繁琐很多。

如果你是处女座,

对事情锱铢必较,

分类法很适合你。

第三种是拍照法。

在杂志上看到的,

在报纸上读到的,

在文件上学到的,

甚至走在大街上,

瞥到的好词好句,

我们应该怎么办?

难道还一字一句,

都输入电脑里去?

其实这大可不必,

拍个照片就行了。

只需要隔段时间,

往库里上传一次,

需要时翻阅即可。

第四种是怀旧法。

我并不赞成再去,

拿剪子剪浆糊粘,

这样确实太麻烦。

纸媒上的好文章,

手机拍照就行了,

篇幅长的好文章,

可以直接撕下来,

或者去复印下来,

放到个文件夹里,

日后需要再学习。

如果你条件优越,

办公室或者家里,

装备了扫描仪器,

可把文章扫下来,

作为个电子文档,

添加到素材库里。

以上的一些说法,

是办公室的秘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