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急切地翻开报纸用手掌直拍,声音颤抖地说:“这是武侠,武侠!”
赵高峰、黄非金二人看了看桌上的报纸,停顿了几分钟,神情由不解转为惊喜,也醒悟过来牛士强为什么这样兴奋,不错,这的确是武侠!他们在学生时代看过了许多武侠,但是他们不知道民国二三十年代正是“旧武侠”的兴起,大受读者的欢迎、风靡一时。他们可以向出版社和报社投稿,根本不用写,挑后世经典的抄上去就行!说是抄,与其不如说是默写。首选射雕英雄传,大家一起回忆故事情节,由牛士强组织文字,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话在这里还真的不太准确,他们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能力怎么能和金大师比,只能勉强凑起来而已,比起大师来自然是天差地别,否则的话大师也就不稀奇了。
经过七拼八凑,遗忘的地方又自己胡乱发挥,总算基本成型。不过名字不能用那个射雕了,改为英雄儿女闯江湖,由于蜀山剑侠传已经发表在主流报纸,占据主导地位,有着先入为主的优势,作为后来的市场挑战者,他们决定先给一些不太知名的小书报社投稿。先写了故事梗概和第一章,给某报纸投了过去,结果不知什么原因,如石沉大海。众人不免有点灰心,但怎么也不愿相信,在后世爆红不衰的金庸大师在前世却发不出光亮不死心,又投了一家,不久传来了好消息,说是虽然文风与当下的阅读习惯不太相同,但构思清奇巧妙、情节引人入胜,本编辑是大为赞赏,决定刊用,决定连载,总算有识货的人了!
一面市,虽然有点颠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还是渐渐地被接受,反响也渐渐大了起来,以至于后来大获欢迎,锋芒直逼主流,大有追赶超越的势头,人们都争相抢购报纸,想要先睹为快。书报社拼命催稿,甚至预付了一半稿费,这下牛老师有点忙不过来了,干脆连教师的工作也辞去了,专心在家里写,不,是回忆记录,因为他心中有个宏大的计划,其他三人劝他暂时不要辞工,等情况明朗了再做决定不迟。牛士强正是热血冲头的时候,怎么也劝不住,为此他们还发生了小小的争执,有点小不愉快。见苦劝无果,赵、黄二人也只好鼎力支持,费尽脑力地帮他一起回忆复述。虽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但也是不可过分肆意妄为,为了表示对金庸大师的尊敬,牛士强起了个笔名王二人,取金庸的金字里面的“人”、“王”和两点。说明这不是他一个人写的,而是另有他人!
英雄儿女闯江湖的成功,给牛士强带来不少的稿费,他们的生活水准已经是中产阶级以上了,同时还有更多的报社和出版社发来约稿函,有的表示愿意提高稿酬怎样、怎样,王二人的身价是越来越高了。然而,他们毕竟是后世见过世面的人,这种拿稿酬的事情也就是一般作家的谋身之道,要想搞大,唯有把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下一步是自己办报纸出书!连名字都想好了,叫“借光书报社”借金大师的光这就是牛士强的宏大计划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