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题现在也让中药界很头痛。
一方面制度的缺失,行业没有标准,另一方面,很多消费者都认可那些品相好的药材,品相不好的药材卖都卖不出去。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没有相应的更好的办法来取代硫磺熏制保存药材。
这样,药农为了赚钱,都会增加硫磺的用量,这就造成了二氧化硫的大量超标。
更不能理解的是,药典一改再改,标准与时俱进。
就拿硫磺熏制的典型,山药来说。
现在的药典删除了对山药的硫磺熏制,但是,对山药性状的要求还是要“白”。
这就很矛盾了,因为山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时候并不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的,要达到白色的标准就得要硫磺熏制。
这种情况下,收购商认准的是白色的山药,而不是那种刚挖出来灰乎乎的山药,那怎么办?只有硫磺熏制了。
所以,一种不好的东西能够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必然有让它能够横行的因素在内。
随后被暴出来的最常见的止咳化痰药品中都无一例外的被检测出硫磺,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中还有给儿童使用的小儿药。
而涉及其中的药企,竟然都是知名企业。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些知名药企在不同的地方生产,却不一而同的都检测超标?
原因就在这些药中都使用有一味药,浙贝母。
经过硫磺熏制的浙贝母品相非常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可是,重点来了,浙贝母是一味决不允许硫磺熏制的药材,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熏制浙贝母在市场流通?
而且在浙贝母的产地,浙江磐安县,这里的新渥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浙贝母集散地,在交易现场,这里的摊主都毫不掩饰自己所卖的浙贝是经过硫磺熏制的。
中医去过这个市场,市场里摊面上的货分成两种,一种含硫浙贝,一种无硫浙贝。白色的是有硫的,灰色的是无硫的。
无硫的浙贝比有硫的要贵不少。
那么,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有硫浙贝母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对于药店来说,有时也会进两种药材,一种是硫磺熏制的,一种是无硫的。
当然价格也不一样,无硫的药材通常会比有硫的贵上很多。
就拿店员推销的某个品牌的中药来说,药店里中药柜台里的药材是散装的,称着卖的,而货架上的品牌中药是装在一个个漂亮的包装里卖的,这两种售卖的价格可是天差地别的。
散装卖十块钱五十克的,到了包装好的,说是无硫的真空包装中药,一盒五十克的就得要一百多到二百块左右。
几乎在中医去过的所有药材市场里,所有的老板都不会掩饰自己家的药材是硫磺熏蒸过的。
就是在药店里,那些销售药品的店员也会不加掩饰的跟你说,哪些药材是硫磺熏制的,哪些是没有硫的。
他们都明确的告诉你,这些药材是硫磺熏制的,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在内,都觉得硫磺熏制是理所当然,是药材加工的必须之法。
在药材市场里,有谁的药材没有用过硫磺熏制的?
消费者的无知在滋长着市场,对金钱的追求也同样充斥着市场,然而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沉重的。
钱是到手了,伤的却是中药的根本。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已有规定,除山药外其他所有中药材原药不能用硫磺熏蒸或浸泡2005版中国药典删除了一些药材在加工中使用硫磺熏蒸的方法,并逐步开始禁止硫熏法用作漂白、增艳和防虫。2013年发布的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中,则首次规定了中药材及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严格规定可以使用硫磺熏蒸的药材品种,并指出其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gkg,其他中药材及其饮片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gkg,超限的中药材及饮片将以劣药论处,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对硫磺熏蒸严格控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硫磺熏蒸可使药材增色、美白,不法商人以此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另一方面,二氧化硫残留量过高,会破坏人体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也有潜在威胁。
本章已完 m.3qdu.com